万蕊雪是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是位年仅28岁的女生。她同时也是“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全球四位获奖人之一,这是中国自己培养的博士首次获此殊荣。
她从事的是基础生物学研究,每天要和生物大分子打交道。虽然顶着90后青年科学家的标签,但刚进入导师施一公教授的实验室时,她也曾觉得自己“笨到家了”,好不容易才适应了实验室“风一样”的节奏。
在实验室,她和团队24小时轮流值班,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数据,一天要记录960次,每隔3小时只有5分钟可以喝口水或者上厕所。
博士二年级时,24岁的万蕊雪接触了结构生物学领域最难的课题之一剪接体。在此之前,没人能看到近原子分辨率剪接体的精细结构,这是世界上公认不可能完成的难题,她要与全球顶级的实验室比拼。
也许是因为年纪小,那时候的她不知道怕:自己没有太多经验,实验室也面临转型,碰壁的次数数都数不过来。因为探索的是未知,身边没人可以指导,具体到细节没人知道该怎么做。单单某个实验,她就失败过6次。
直到2015年8月,她和团队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近原子分辨率剪接体结构。虽然其他的实验室一直紧跟,但她可以骄傲地说,在这个领域,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她获得了“2018年度青年科学家奖”,这是对生物学博士生来说最高的奖项。来到瑞典,做完学术报告,她听到有人说,“原来这是你的工作,我曾读过这篇文章,但不知道原来你们是来自中国的研究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距离国家这个宏大的词语是如此之近。
在万蕊雪看来,新时代的青年都怀有梦想,富有激情,并为之一步步努力。作为青年代表,这次登台讲述自己的经历,她想要告诉所有青年人,喜欢科研就不要放弃和害怕。
当今,不少同龄人把做科研和枯燥、清贫挂钩。万蕊雪却一直在探索未知的世界,知识一步步变得清晰,自己也在一点点向学科的真相逼近。
“这个过程的确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而且多数的失败是心理上的。”她说,也因此,她总是第一个看到真相的人,不断在收获探索未知的兴奋感,“这也是科研人员的初心”。她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投身基础研究,因为这是国家科技强国的触发点。
“尽管跑道上的选手众多,但我知道,在科研这场超长的马拉松里,真正的对手其实是自己。”在晚会“青年说”环节,万蕊雪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死磕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