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陈倩为CBIFS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带来了精彩报告
时间:2021-06-24 10:52  浏览:204
  2021年6月3日至4日,CBIFS2021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在杭州顺利举行。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发展,CBIFS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已经成为食品安全领域规模大、人气旺和受欢迎的年度盛会之一。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更是大咖云集,名家荟萃,会议内容涵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认证认可、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食品供应链管理、农兽药管理、微生物检验及环境微生物监测等精彩议程,探讨食品安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分论坛可谓是座无虚席,除了别开生动的专题报告以外,还有现场提问环节,让各位讲师与现场观众零距离接触,在线答疑。陈倩作为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为此次论坛带来了题为《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检测技术进展》的报告,遗憾的是她本人未能来到现场,但她的报告精彩纷呈,现场观众也受益匪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突出的卫生问题。
  
  陈主任在报告中指出,据WHO全球食源性疾病负担统计报告,以基于细菌、病毒、寄生虫、毒素和化学品等31种病原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进行估算,以伤残调整生命年来量化疾病负担,全球每年有多达6亿人或每年每10人中就有1人因吃了被污染的食物而生病,其中造成420,000人死亡,包括五岁以下儿童125.000人。因此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不容小觑,对食源性疾病检测的意义也非常重要。
  
  对食源性疾病进行风险监测可以早期识别暴发发源头食品,食品监测发现隐患和高危食品,以病例为主导的疾病主动监测,开展病例溯源,控制源头食品,减少疾病暴发。对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分为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等。致病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分为传统微生物识别(显微镜观察、生化鉴定、血清学实验)和现代微生物识别(蛋白识别、多糖识别、DNA识别)。提高检测速度的关键点可从缩短增菌时间、缩短可疑菌落的鉴定时间着手。常用的快速检测技术又3M测试片、ELISA胶体金、实时荧光定量PCR、IMS-PCR、微流控芯片等等。质谱鉴定系统作为一种常用的快检手段具有以下优势:1、鉴定速度块,一个微生物鉴定仅需十余秒即可完成;2、准确性取决于数据库;3、鉴定操作简单;4、“指纹图谱”具有一定的溯源价值,即可以在菌株水平上实现分型。
  
  最后在报告中指出,食源性致病因子检测技术发展趋势为:快速、高通量、精准鉴定及溯源,蛋白组学、基因组学、培养组学,构建病原体测序技术平台和生物信息分析平台也较重要,人工智能+大数据势在必行。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