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详情,请登录生态环境部官网查询。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直流输电工程合成电场限值及其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直流输电工程合成电场的监测、评价和管理。
规范性引用文件:《HJ 2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
监测仪器
合成电场的监测仪器应能同时测量出合成电场的大小和极性,并具备自动连续测量和记录功能。 一般采用场磨来监测合成电场,场磨应使用面积为 1 m×1 m 的正方形且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平板 作为接地参考平面,并需可靠接地。
环境条件
合成电场的监测应在风速(离地2m处)小于2m/s、无雨、无雾、无雪的天气下进行。 5.3 监测方法及频次 监测点应选在地势平坦、无障碍物遮挡处,场磨应直接放置在地面上,上表面与地面间的距离应小 于200mm,其上表面放置面积为1 m×1 m的正方形且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平板,场磨外壳和金属板应良 好接地。监测报告应清楚标明具体位置。 场磨与监测人员的距离应不小于2.5m,且与固定物体的距离应不小于1m。 监测频次参见HJ 24。
直流输电线路 直流架空输电线路正负极两侧合成电场监测点应选择在档距间极导线弧垂最低位置的横截面投影 线上,如图 1 所示。监测时两相邻监测点间的距离一般取 5m,在监测最大值时,两相邻监测点间的距 离可取 2m。一般监测至距离极导线对地投影外 50m 处即可。除在线路横截面投影线上监测外,也可根 据监测需要在极导线下其他位置进行监测。 对敷设于地面以下或水体中的直流电缆输电线路可不监测合成电场。
换流站
合成电场监测点应布置在各侧围墙外(含进出线线下)距离围墙 5m 处。 合成电场衰减监测以距离换流站围墙外 5m 处为起点,在垂直于围墙的方向上布置。两相邻监测点 间的距离可取 5m,一般监测至距离围墙 50m 处。
数据记录与处理
数据记录监测时,应记录监测时间段的风速、风向、温度、相对湿度、气压、天气情况等气象条件。除记录 每个监测点监测数据外,应记录监测点的具体位置和每次监测的开始与结束时间。 对直流架空输电线路监测时,还应记录监测点或监测路径所在处极导线的线路参数,如导线高度、 极间距离、导线型式、运行电压、运行电流、杆塔编号、线路走向、同杆线路回路数和线路排列方式。 对换流站监测时,还应记录换流站的运行方式、换流阀功率、直流电压等。 对于每个监测点,至少监测 30min,监测时间段内等时间间隔采样,至少记录 100 个数据。
由于直流合成电场不像交流电场那样可以用极板耦合,所以直流合成电场的监测需要特殊的传感器, 使传感元件上接收到的电通量周期性变化,与之相应的感应电荷也随之周期性变化。利用周期性变化的 感应电荷所形成的电流即可测出相应的场强。该电场测试仪既要能准确监测直流合成电场,又要能把多 余的吸附离子导入地面,不致影响读数。目前常用监测仪器的传感器为场磨传感器。 双极性直流输电线路的合成电场不仅有大小变化,而且由于空间离子的存在和漂移其极性也是变化 的。因此,监测仪器不仅能测量出合成电场的大小,而且能够判断合成电场的极性。
场磨传感器工作原理 场磨传感器的结构如图 A.1 所示。其探头是由两个同轴安装的圆形扇片构成,上扇片随轴由电机驱 动转动,下扇片固定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