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中,互联网医疗已经相当成熟。相比之下,我国互联网医疗起步较晚,直到2018年7月,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我国的互联网医疗才开始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许多医院和互联网健康平台纷纷推出在线医疗服务,促进了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
目前的医疗机器人主要有以下分类,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Biorobots、远程呈现机器人、药房自动化、伴侣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
最近的新闻中,手术机器人热度居高不下。手术机器人,属于医疗机器人的塔尖部分,难度高,风险大,开发周期长。1985年,第一台用于医疗手术的机器人诞生;2000年,FDA批准了达芬奇(DaVinci,Intuitive Surgical直觉外科))机器人手术系统,成为医疗机器人里程碑事件。
医疗行业的投资人数相对较少,毕竟医疗领域比较传统、保守,法律法规有严格的限制,大规模市场化也并不现实。而医疗机器人发展主要依靠技术,技术的更新换代快,但应用上又需要很长的周期。
当然,大量的需求让高科技医疗成为行家必争之地,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严峻的趋势,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拥挤和分配不均,看病治病压力大;另一方面,医患矛盾频发,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如果有一个第三方,或许可以减少矛盾的产生。最后,当人们对健康愈发关注,医疗、体检等需求就会上升。尤其是新冠肺炎期间对医疗机器人需求的提升,让这一行业的投资迎来了小高峰。
但是,火热的投资市场并不意味着稳赢的结局,投资本身就是高风险,所以还需擦亮眼睛,慎重行事。
首先,医疗机器人的技术往往产生于研究院,在一定意义上说,研究早于市场需求爆发,所以在落地最初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验证,不可知性很高。而且,真正得到市场青睐和推广需要非常长的周期,远多于其他行业,这些时间完全不受投资者把控,成败更是难以判断。
其次,机器人的开发周期长,落地周期更长,也就意味着是一个无限消耗资金并且不知何时到头的领域。每一轮投资都是一场博弈,如果不能承担风险,就没有博弈的必要。
另外,医疗机器人并没有一个足够完整的产业链和行业生态,传统的机器人的价格战也并不适用于关乎生命的医疗健康领域,因此,医疗机器人是否能够抵御市场的考验,还要看上市之后的市场表现,这又为投资者的选择蒙上了一层阴影。
最后,医疗机器人毕竟也与科技行业密不可分,因此,无法做出超前的判断,就像从前的p2p行业,短暂的风光无限之后便失去光彩,反倒引得一众唏嘘。所以医疗行业的投资者远不像其他行业,能够进行准确的预判,或者说,能够超前的只有少数人中的极少数。其他人可能只是韭菜一般,割掉一茬又一茬。
不管怎么说,医疗机器人一定是充满希望和未来的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医疗机器人领域,究竟谁能拔得头筹,不得而知,唯一不变的是冷静地思考和潜心地探索,投资者也一样需要冷静的思考,未来在何方,大概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