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加速落地的重要抓手,智能传感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做好平台建设,近日,河南省科技厅组织多名行业领域资深专家对高新区牵头编制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郑州市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有关单位参加。
河南省科技厅总工程师何守法,河南省科技厅总会计师李密科,郑州市科技局局长夏扬,郑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红军,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宏伟出席会议。
郑州大学副校长赵明皞从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基础、总体思路、建设布局、建设任务、管理运行机构等方面对方案进行了阐述,指出平台建设的使命就是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引领智能传感创新发展;破解关键器件“卡脖子”瓶颈问题、推动智能传感器重大成果转化。
由上海交通大学微纳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庆康任专家组组长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平台产业发展、技术路线、组建单位、人才团队、建设计划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并形成专家意见。
据了解,该平台建设以政府引导,由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苏州纳米所、中科集成研究院、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等行业权威科研院所及汉威科技、日立信、新开普等一批传感器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参与建设。
平台坚持“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产品”和“不与高校争学术之名、不与企业争产品之利”基本原则,将以蒋庄德院士任学术委员主任,多名国家千人、杰青、长江学者领军的相关学科团队加盟,团队规模超400名研发人员, 其中有230余名博士。平台着力打造四个高地,即微纳制造应用研究创新高地、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高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创业高地、高层次人才汇集和培养高地。
按照方案,智能传感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今年正式启动,第二年将形成“4个研究所+2个功能平台”的创新架构,以MEMS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智能传感技术综合体、智能传感功能材料研究所、智能传感器制造工艺装备研究所、智能传感器件与系统研究所、先进测试计量技术研究所、智能传感技术中试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第三年逐渐成为区域创新引擎,第四年形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中心。
该平台的设立,将极大地推动河南省智能传感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的建设,推动“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的加速落地,为郑州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中原城市群及区域创新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和抓手,预期可拉动产业链上下游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以上,对国家智能传感器的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化升级起到重要示范作用,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多年来,高新区一直把智能传感器产业列为主导产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然而,基础平台建设、核心制造技术、创新产品少等方面的不足和滞后制约了发展,建设“智能传感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有助于突破传感器关键技术发展瓶颈,提高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发展后劲,对智能传感行业构建可持续核心竞争力,追赶全球高端传感器产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夏扬就平台建设方案提出以下意见。他表示,定位要具有针对性,与郑州和河南的优势产业相结合,按照需求牵引来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定位要适当,让平台更为实用;要加强团队的建设;对于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郑州高新区要高度重视,深化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结合郑州大学共同研究。
会议最后,何守法对前期方案的准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方案质量、站位高,亮点多,符合国家和区域产业规划和相关政策要求。对于方案的完善,要根据专家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功能定位,把握重点;要瞄准管理运行这一关键核心,在主体法人化,运行企业化,任务链条化和服务现代化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保障平台高效运行;要根据专家的意见,再认真研究,安排好近期干什么,远期干什么,有一个系统规划;要有重点支撑,解决好资金和人才方面的问题,确保平台推进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