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以“智能新生态,开放新时代”为主题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时间:2019-09-02 17:07  浏览:425
  8月20日至25日,以“智能新生态,开放新时代”为主题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其中工业机器人已经连续7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也逐渐增大,特种机器人应用的场景已经在显著扩展。现在通过加强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拓宽机器人企业投融资渠道、提升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有效方式,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深度融合。
 
  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功举办四届,机器人大会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展示窗口及科普平台。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94.1亿美元,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6.8亿美元。
 
工业机器人
  
       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较为迅猛,产业规模与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核心技术研发、价值链分工、人才培养等领域,面临瓶颈制约,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报告》提出七点建议。
 
  一是继续加强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树立正确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理念。充分依托政、产、学、研、金、用等方面深度融合优势,一方面,对当前产业发展“小散弱”的问题应有清醒认识和解决思路,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科学发展、理性发展;另一方面,把握全球智能化的演进趋势,联合国际同行共同推动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特别是加强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导。围绕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态势,适时出台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予以引导支持,加快形成国家和地方协调一致的产业政策体系,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工业机器人
  
       二是有效拓宽机器人企业投融资渠道。首先,研究建立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引导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快设立国家级产业引导基金,为及时把握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提供资金保障。从国家层面加强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导和统筹规划,持续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合理优化资金配置方向,助推机器人产业产品技术转型升级。同时,以鼓励金的形式引导地方设立基于本地资源禀赋和政策特点的专项配套基金,促进机器人企业与地方政府、地方园区互动合作,重点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共同带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在正确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有效提高面向机器人产业的财政支持效率。加强对机器人产业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工作,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规范推进。一方面,加大对机器人产业研发环节的财政扶持力度,重点提高机器人企业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项目的财政补助强度,大幅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产业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加强在项目审核的监管和补助后续反馈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对机器人企业发展补贴政策执行情况及专项资金使用效果的动态评估,严格执行机器人产业化补助政策的资金申报、审核和实地验收工作。
 
工业机器人
  
       三是持续提升机器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核心零部件和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围绕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攻关,提升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发挥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支撑引领作用。依托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发挥行业骨干企业主导作用、中小企业协同配套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基础作用、行业中介组织的保障服务作用,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渠道。
 
  四是积极搭建机器人行业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开展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运用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搭建更多交流合作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技术、标准、产品、人才、资本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我国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工业机器人
  
       此外,着力推动建设国家级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将互联网与机器人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以机器人为主体,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公共服务为支撑,集政策研究、产融合作、资源汇聚、人才交汇、标准制定、创业孵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围绕机器人相关技术和产品推广开展跨界交流,促进行业内信息交流和跨界合作,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全面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本链,促进机器人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五是有序实施机器人产业应用示范工程。首先,积极开展机器人在细分行业的推广应用。围绕机器人区域发展特色和重点应用领域,因地制宜实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行业应用示范工程,引导企业分步骤、分层次开展机器人在细分行业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发展融资租赁服务,利用外包服务、新型租赁等模式,推动特种机器人在现场保障、安全生产、抢险救援等领域应用。
 
  其次,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区域差异化集聚发展。结合不同区域机器人产业实地发展基础及特色,引导机器人企业依托当地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增强核心竞争力。长三角地区充分发挥自身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整合优势和科技资源集聚优势,积极打造国家重要服务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珠三角地区依托基础雄厚的制造业优势和家电、机械装备、汽车等特定领域的产业积累,全面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示范;京津冀地区积极利用北京的政策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东北地区借助龙头企业和核心科研机构雄厚的技术研发基础,重点围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开展重点研发,推进双臂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地既有工业基础,通过引进培育的方式发挥外部资源对本区域产业的激发带动效用,发展特种机器人在安防监测、抢险救援等专业场景的应用。
 
  六是逐步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首先,加快建立健全统一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制修订标准的积极性,鼓励骨干企业在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的指导下,加快研究制订产业急需的各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支持机器人评价标准的研究和验证,构建和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实现产品标准对接,规范市场秩序,避免良莠不齐、质低价廉的恶性竞争。
 
  其次,提高机器人检测认证的规范性、一致性和采信度。在已经建立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机器人检验与认证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产品信用档案制度,规范行业竞争秩序,加快推动我国机器人检测认证工作迈入制度化、规范化,提升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制订机器人认证采信制度,建立认证机构、检验检测机构、企业和产品的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并与配套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接,统一公开发布相关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实现社会共治和部门协同监管。
 
  七是加快推进机器人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建立符合我国机器人发展实际的多层次应用型人才教育培训体制。加大机器人领域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从系统集成、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到运行管理的多层次、多类型应用型人才。积极搭建校企交流平台,鼓励重点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探索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切实为机器人企业输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与此同时,建立机器人行业高端人才跟踪评估体系。针对入选高端人才的工作实绩、引领作用、经济效益、社会效应进行科学、合理、客观、公开、公正的评估评价。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