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中科院举行了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主题为“云游中科院 畅想新生活”。通过视频直播、VR展厅、科学公开课等形式满足疫情期间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前身是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是我国机器人学领域最早建立的部门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重大科学工程提供所需要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研究机器人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发展可行技术和平台样机系统,培养和汇聚从事机器人学研究的高水平人才,推动我国先进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面向发展具有感知、思维和动作能力的先进机器人系统,研究机器人学基础理论方法、关键技术、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和机器人应用技术。
在主播的带领下走进纳米实验室,参观与聆听了在微纳操控与类生命机器人方面开展的科研工作。在下午的直播活动中,“勇士”号无人水面艇、“海鸥”号帆船、北极ARV、探索100AUV,“海翼”水下滑翔机、“潜龙一号”和“潜龙二号”AUV、“龙珠”号ROV、“海斗”号水下机器人列队亮相,研发者们通过镜头向观众进行了介绍与分享。
网络成果在还原实体展厅参观体验的基础上,增设了场景切换、视频点位和语音讲解等功能,能够充分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科技成果展由8个展区构成,包括研究所基本情况介绍、历史发展沿革和科研成果介绍,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端和网页版进行观看,还可以进行转发与分享。
通过举办线上公众科学日活动,向社会公众集中展示了研究所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与兴趣。
排爆机器人
是排爆人员用于处置或销毁爆 炸可疑物的专用器材,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它可用于多种复杂地形进行排爆。主要用于代替排爆人员搬运、转移爆 炸可疑物品及其它有害危险品;代替排爆人员使用爆 炸物销毁器销毁炸 弹;代替现场安检人员实地勘察,实时传输现场图像;可配备散弹枪对犯罪分子进行攻击;可配备探测器材检查危险场所及危险物品。由于科技含量较高,排爆机器人往往“身价”不菲。
爆机器人分为两种:一种是远程操控型机器人,在可视条件下进行人为排爆,也就是人是司令,排爆机器人是命令执行官;另一种是自动型排爆机器人,先把程序编入磁盘,再将磁盘插入机器人身体里,让机器人能分辨出什么是危险物品,以便排除险情。
排爆机器人不仅可以排除炸 弹,利用它的侦察传感器还可监视犯罪分子的活动。监视人员可以在远处对犯罪分子昼夜进行观察,监听他们的谈话,不必暴露自己就可对情况了如指掌。还可以配备散弹枪对犯罪分子进行攻击;可配备探测器材检查危险场所及危险物品。
室内巡逻机器人
巡检机器人是以移动机器人作为载体,以可见光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其它检测仪器作为载荷系统,以机器视觉-电磁场-GPS-GIS的多场信息融合作为机器人自主移动与自主巡检的导航系统,以嵌入式计算机作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平台。
具有障碍物检测识别与定位、自主作业规划、自主越障、对输电线路及其线路走廊自主巡检、巡检图像和数据的机器人本体自动存储与远程无线传输、地面远程无线监控与遥控、电能在线实时补给、后台巡检作业管理与分析诊断等功能。
救援机器人
为救援而采取先进科学技术研制的机器人,如地震救援机器人,它是一种专门用于大地震后在地下商场的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执行救援任务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配备了彩色摄像机,热成像仪和通讯系统。
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将“废墟搜索与辅助救援机器人”项目列入国家863重点项目,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联合承担研制,并成功研制出“废墟可变形搜救机器人、机器人化生命探测仪、旋翼无人机”三款机器人。这三款机器人曾经被国家地震局评为“十一五”以来最具应用实效的10项科技成果之一。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沈阳自动化所科研人员迅速反应,已于20日下午组成临时搜救队随同机器人急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无人水面艇
是一种无人操作的水面舰艇。主要用于执行危险以及不适于有人船只执行的任务。一旦配备先进的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通信系统和武器系统后,可以执行多种战争和非战争军事任务,比如,侦察、搜索、探测和排雷;搜救、导航和水文地理勘察;反潜作战、反特种作战以及巡逻、打击海盗、反恐攻击等。在无人水面艇研发和使用领域。
水下滑翔机
是一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由于其利用净浮力和姿态角调整获得推进力,能源消耗极小,只在调整净浮力和姿态角时消耗少量能源,并且具有效率高、续航力大(可达上千公里)的特点。虽然水下滑翔机的航行速度较慢,但其制造成本和维护费用低、可重复使用、并可大量投放等特点,满足了长时间、大范围海洋探索的需要。水下滑翔机滑翔时由于无动力推进噪音极低,这个重要的特点使得其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可以由
潜艇远程投放,以完成特定的目的,并且不易被发现。
北极ARV
“北极ARV”在冰下针对不同的水平断面,进行了连续多日的重复观测。其搭载的温盐深测量仪、仰视声纳、光通量测量仪和两台水下摄像机,获取了大量的基于海冰位置信息的海冰厚度、温盐深、光学及海冰底形态等多项关键的科学数据,成功地实现了冰下多种测量设备的同步观测,为深入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科院举行第十六届公众科学日活动,集中展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时间:2020-05-30 11:10 浏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