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别严重,对人类后代的影响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
中医理论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温疫”范畴,是感受疫病毒邪而发生的急性热病。佩戴中药香囊是一种中药外治法,中医称之为“香佩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预防外邪入侵。针对新冠制造的香囊,采用苍术、藿香、艾叶等多味中药。刺激黏膜,尤其是呼吸道或者是口腔黏膜,通过口鼻黏膜、肌肤、经络穴位,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抗体生成,发挥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配图与新冠治疗配方无关
广西省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推动中医药深度参与疫情防控。结合广西气候、地域特点,总结临床救治经验,制定三版中医药防治方案并组织开展有关培训。中医药对改善发热、咳嗽、咽痛、纳差、乏力等症状具有优势,广西多管齐下,彰显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优势。全区中医系统积极运用预防方药、中药壮瑶药香囊、艾灸、八段锦、壮医三气养生操等中医壮瑶医治未病方法,为普通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一线医务人员等提供预防干预,不断增强免疫力,深受广大民众欢迎。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也是全国瑶族,壮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在中药资源保护方面,广西药用植物园保存面积和保存物种居世界第 一,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广西已查清中药资源7088种,资源总数暂居全国第 一位。广西已建立29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5种药材野生抚育生产示范基地。
壮族医药学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壮医壮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祖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期便萌发了壮医壮药,居住在广西地区的壮族先民们,为了生存和繁衍,便积累了与疾病做斗争的一些有效方法和药物。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据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在全国名列第二,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壮医药膳是在壮医药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美味食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瑶族医药学
瑶族医药学是瑶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它有着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代表有瑶家草药。瑶族在诊疗方面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种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除了望、闻、问、触之外,常用的还有甲诊、掌诊、舌诊、耳诊和面诊等。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特征,总结出了风、锁、豆、痧等病症和名称。在治疗上除了采草药内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带等之外,还有放血、点刺灯划灸、艾灸、骨灸、席灸、药物灸、药棍灸以及拔罐、针挑、捶击、拍击、搔抓、滚蛋、推拿和指刮、骨弓刮、碗刮、匙刮、青蒜刮、秆草刮、萱麻刮等。其所治疗的病种包括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及神经等各科,许多方法疗效显著。
香佩疗法
又称佩戴疗法,为中医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药物制成香囊(香袋)或服器(如护膝、口罩、坎肩等)佩戴于身上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机理:以芳香开窍、避秽解毒的药物为主,使药物的挥发成份通过肌肤毛窍、口鼻等被吸收或其挥发成份在空气中直接杀灭、抑制细菌与病毒。据药理研究,某些中药的芳香、解毒的挥发成份具有祛病定惊、开窍醒脑、扩张血管、消炎杀菌等作用。将所选的药物,研成细末,或制成散剂,或全草揉团装入布袋或绢袋内,也可以装入有细孔的塑料球或塑料盒内。佩带在颈项、胸前、腰间或其他需要治疗的部位。香佩疗法所精选的药物多含有挥发油类物质,具有消炎、抗菌、抗过敏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
艾灸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艾灸具有经络调节、调节免疫、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拔毒泄热等功效。
八段锦——中国古代气功功法
在我国古老的导引术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每天下午四时,就一直坚持练习八段锦,且取得了很好的健身效果。八段锦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在我国深受知识分子和练习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