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互联网+垃圾分类应运而生
时间:2019-03-13 15:28  浏览:242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再度提及要“全面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互联网+”一时又成为热词。其实。“互联网+”并不是今年的新提法,该词在过去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有提及。借此东风,各行各业纷纷在前面加上“+”上互联网的翅膀,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旅游……“互联网”似乎正在成为提高效率乃至重塑行业的“灵丹妙药”。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互联网+”战略。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对“互联网+”的模式进行了扩充,提出要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和完善“双创”政策措施。
 
  进退无门的垃圾分类行业,也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找到了新办法,“智能化”、“自动化”垃圾分类设备相继诞生,逐渐进入各个小区……通过与“互联网”融合,真的能解决垃圾分类这个难题吗?先来看看我国“垃圾分类”的背景与历程。
 
  
 
  政策鼓励互联网+垃圾分类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生活垃圾以每年5%至8%左右的速度递增,不少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难题。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成为共识。要实现垃圾减量、科学处理与最大化利用,垃圾分类是前提。
 
  其实,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一些城市提倡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比如北京在1993年制定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对“城市生活废弃物逐步实行分类收集”。到了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垃圾分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然而,遗憾的是,垃圾分类在我国虽已推行了十多年,但不是由居民主动完成,而是由可回收垃圾的经济价值刺激拾荒者来完成的,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大众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还没养成,没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导致垃圾分类的整体成效仍有待提升。
 
  2016年12月21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国家主席指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13亿多人生活环境改善,关系垃圾能不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文中提到:“到2020年底,46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这意味着,垃圾分类正式步入了强制时代,各地政府多以2020年为期限,设置垃圾分类工作目标。虽然如此,但垃圾分类的强制对象主要针对试点城市的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等事业单位及一些公共场所,对于居民则更多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态度。换言之,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多、分类难度最大的居民环节仍将是未来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难点所在。
 
  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难题,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与参与率?《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引入社会资本,通过“互联网+”等模式来促进垃圾分类。于是,“互联网+垃圾分类”应运而生。
 
  互联网+垃圾分类应运而生大数据能否掀起垃圾分类革命?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掀起垃圾分类革命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垃圾革命。”而掀起“垃圾革命”的必然是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新技术。
 
  现阶段,我国垃圾分类的重难点主要在于:一、我国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较弱,垃圾分类知识也不足,居民垃圾分类难度大;二缺乏可持续、可复制、规模化,高效率、成本可控的模式。而互联网+垃圾分类正好可以对症下药,令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居民意识方面,互联网+垃圾分类可以通过激励的形式,为居民提供物质奖励,在回馈的持续性和吸引力上下足功夫,引导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提高居民参与率。用户体验也是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关键,互联网+垃圾分类让居民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更加方便、快捷,相关服务是更加贴心,居民的分类意识自然会提高。
 
  模式方面,传统的垃圾分类模式,垃圾流向不透明,回收量多少,哪些居民参与,缺少详细数据分析,产生与回收之间难以高效对接。互联网+垃圾分类一方面可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智能设备、软件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对居民垃圾分类的数据进行后台收集分析,让回收种类、数量等信息流动起来,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全程闭环流转,确保全流程可查可控可管提高垃圾分类回收效率。另一方面,互联网+垃圾分类可以规范无证散游商贩回收垃圾模式,改变传统回收“小、散、差”的状况,让居民与小区回收设备建立稳固服务关系,就近投递并得到奖励,建立可持续、可复制、规模化的正规垃圾分类回收机制。此外,互联网+垃圾分类还可以制定一套信用模式,根据分类回收的正确率和参与积极性,评定居民的信用,实现居民资源回收细致化。
 
  据了解,目前“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应用模式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只搭建互联网回收平台,没有具体设备,用手机APP操作,吸纳原有的废品回收人员,利用传统的废品回收人员。但是因为废品回收很讲究区域划分,使用APP对个体废品回收者的收入增加影响有限,导致这些APP的吸引力和约束力都不强,另外受整体政策环境影响,人员流失非常大。
 
  二是用手机下载APP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来建立自己的垃圾分类账号,在家将各种垃圾分类后,社区居民贴上专属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关联好账号,再分类投放到普通的垃圾收集箱中。而回收人员扫一扫贴在垃圾袋上的二维码就能知道是哪位居民扔的垃圾,居民手机APP会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可以用于超市购物或者换取日常生活用品。
 
  三是企业自主研发生产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社区居民可以在家将各种垃圾分类后,分类投放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中,投递后,居民手机APP中会获得相应的现金奖励;居民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预约上门回收服务,将收集分类好的可回收垃圾交给企业统一的回收人员,获得相应的现金奖励。
 
  目前,在企查查搜索框输入“互联网+垃圾分类”,结果有234家,约占总垃圾分类公司数量的5%。这其中,真正具备技术实力与成熟模式的真正“互联网+垃圾分类”企业则更少,所以显得尤为珍贵。现在业内知名的实力企业,如专门回收电子数码产品的爱回收和全品类智能垃圾分类回收平台小黄狗等,都已经获得普遍认可与资本青睐,爱回收是京东的战略合作伙伴,小黄狗则于去年获得10.5亿元A轮融资,创下国内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单笔融资最高纪录。
 
  互联网+垃圾分类应运而生大数据能否掀起垃圾分类革命?
 
  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将普遍推广
 
  垃圾分类,作为固废产业中一个重要环节,能够减少垃圾产量、提升垃圾处理效率,是大势所趋,更迫在眉睫。社区的垃圾分类问题关系到公众的生存环境和卫生安全,是关系民生的公益性基础事业。现在大家都习惯用手机查询信息,管理数据,用互联网工具来开展垃圾分类非常顺应时代的变化。
 
  “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以鼓励、引导的方式来推广垃圾分类,促使居民养成良好习惯,主动践行垃圾分类活动,同时它又引入资本力量,兼顾了经济效益。不仅有助于垃圾回收减量和环境生态保护,为下游的垃圾处理环节提供了便利,建立起新一代城市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回收体系,而且起到了提高民众素质的作用。
 
  可以说,推进垃圾分类,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面都有责任。因此,垃圾分类需要企业、政府和公众的有力配合,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居民参与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源头的可追溯,分类的常态化。
 
  “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资源使用效率更高,信息更加透明,流向更加可控,能够有效帮助政府实现垃圾减量化,提升城市废弃物的可持续管理水平和公众参与水平,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展开试验。这种由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居民落实的新型智能垃圾分类模式,为打造绿色健康低碳智慧社区,美化我们的家园,做出了很大贡献,受到了各界欢迎,相信这一模式今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