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上海开展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革命”
时间:2019-03-06 08:57  浏览:258
   2018年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并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颁布将对实现超大型城市加快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管理目标,促进超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美丽生态之城和“无废”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制定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已选择转守为攻,将开展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革命”。
 
  上海与“纽伦东巴”比较,最大短板就是垃圾问题
 
  按照2017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到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前,从经济、金融、航运、贸易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些维度和指标来考量,上海和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世界一线城市的水平已不相上下,差距不大。但是,在城市垃圾处置方面,上海则相对落后,可以说是上海城市治理中的最大“短板”之一。
 
  根据最新的一份权威调查数据显示:上海目前生活垃圾焚烧占比约36%,填埋处理约50%左右,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的比例小于10%。而伦敦的这三个比重分别为40%、30%、近30%,东京大约是75%、3%、20%。目前,上海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已经超过1公斤,每天垃圾产生总量超过2.6万吨,正在逼近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的极限,必须要采取刚性措施推进垃圾分类和源头上减量。为此,要实现“垃圾分类、源头减量”目标,就必须做到全市协同作战,通过立法形式明确个人和单位的责任,发动群众和全社会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持久战,这也是上海历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革命”。
 
  上海推进城市垃圾分类的目标和基本路径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是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理念,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城乡统筹、系统推进、循序渐进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实效,加快建成生态之城。
 
  2019年,上海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基本路径:全面覆盖格局将基本成型,居住区、单位、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70%以上居住区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即建成8000个“两网融合”服务点和170座中转站,配置900余辆规范的湿垃圾车辆和17辆有害垃圾专用收运车,全面规范干垃圾车辆标识。在此基础上,实现全市干垃圾日均控制量不高于2.1万吨,湿垃圾分类量日均高于5520吨,可回收物回收量日均高于3300吨,干垃圾焚烧处置能力将达1.93万吨/日。全市还将普遍举办垃圾分类及普法为主题的“十、百、千、万”系列活动——成立10支志愿者队伍,举办100场宣传活动,覆盖约5800个居(村)委,发放800余万份宣传海报及资料,基本形成人人知晓、普遍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
 
  上海推进城市垃圾分类的保障措施
 
  近年来,上海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国际最好水平,精准发力,在“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中心区烟花爆竹“禁燃令”、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城市营商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一世界级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为使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上海将对照“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要求,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垃圾分类制度和市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相关领导为双组长的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全市基层尤其是居民区党组织管理工作职责,形成社区党组织、居委、物业、业委的“四位一体”合力抓实四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特别是落实街镇联办及居(村)委每1-2周的垃圾分类工作分析评价制度,发挥居民自治功能,充分调动居民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具体保障举措上:一是打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产品出路。对湿垃圾资源化设施建设按照项目开工时间段,分档定额补贴。做好湿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作为有机肥的可行性研究,今年将研究落实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投资补贴政策,打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产品的出路;二是制定“湿垃圾不收费,干垃圾合计成本收费”的经济激励形式。在落实“不分类、不收运、不处置”的基础上,拟研究制定“湿垃圾不收费,干垃圾合计成本收费”的经济激励形式,以加强引逼单位分类;三是推进各区参照市生活垃圾处理按质收费制度,落实区处理设施对街镇的品质控制和奖惩措施。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