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品中蛋白质的组成及含量
蛋白质是由多种不同的a-氨基酸通过肽链相互连接而成的,并具有多种多样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其所含的主要化学元素为C、H、O、N,在某些蛋白质中还含有微量的P、Cu、Fe、I等元素,但含氮则是蛋白质区别其他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标志。
不同的食品,其蛋白质的含量各不相同。一般说来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植物性食品,如牛肉中蛋白质含量为20.0%左右,猪肉为9.5%,鸡肉为20%,牛乳为3.5%,黄鱼为17.0%,带鱼为18.0%,大豆为40%,稻米为8.5%,面粉为9.9%,菠菜为2.4%,黄瓜为1.0%,柑橘为0.9%,桃为0.8%,苹果为0.4%,油菜为1.5%左右。
不同的蛋白质,其氨基酸构成比例及方式不同,故含氮量也不同。一般蛋白质含氮为16%,即1份氮相当于6.25份蛋白质,此数值(6.25)称为蛋白质换算系数。不同种类食品的蛋白质系数有所不同,见本节实操训练中结果计算。
二、蛋白质测定的意义和方法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物体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是生物体发育及修补组织的原料,其对调节生理功能,维持新陈代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及动物只能从食品得到蛋白质及其分解产物,来构成自身的蛋白质,故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也是食品的重要营养成分。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高低是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价食品的营养价值、合理开发利用食品资源、提高产品质量、优化食品配方、指导经济核算及生产过程控制均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测定蛋白质方法的原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蛋白质的共性,即含氮量、肽键和折射率测定蛋白质含量;另一类是利用蛋白质中特定氨基酸残基、酸性和碱性基团以及芳香基团等测定蛋白质含量。最常用的凯氏定氮法就是以测定食品含氨量而确定其蛋白质含量。该法由Kieldahl于1833年首先提出,经长期改进,迄今已演变成常量法、微量法、改良凯氏定氮法、自动定氮仪法、半微量法等多种方法。2008年“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凸显了凯氏定氮法的弱点,即仅以含氮量的测定值乘以一定系数得出蛋白质含量,却不明含氮物质的身份。尽管如此,作为传统的检测方法,其仍然是测定有机氮的最准确和操作较简便的方法之一,在国内外应用普遍。此外,双缩脲分光光度比色法、染料结合分光光度比色法、酚试剂法等也常用于蛋白质含量测定,由于方法简便快速,多用于生产单位质量控制分析。近年来,世界上已出现了多种氨基酸分析仪,使得氨基酸的快速测定的理想成为现实。
相关链接:食品中膳食纤维的测定
文章来源:《食品理化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