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刘浩然及同事还利用来自公开数据的另外77个“传播对”(transmission pairs)信息,对新冠肺炎的传染力特征进行建模。每个“传播对”包含两名具有清晰的流行病学关联的新冠肺炎患者,很有可能是其中一名感染了另外一名。研究者根据模型研究推断,在新冠肺炎症状出现前的两三天,感染就已经开始,在症状出现前的0.7天达到峰值。他们估计,44%的继发病例是在症状出现前的阶段被感染的,并且预计病毒传染力在7天内快速下降。
研究论文称,影响新冠病毒防控措施有效性的因素有多种,包括传播链中连续病例之间的间隔时间,以及从感染暴露到出现症状的时间(潜伏期)。如果连续间隔时间比潜伏期短,则意味着可能在出现显性症状之前就已发生病毒传播。因此,以出现症状为时间点而采取的防控措施,其控制感染传播的效果可能要打折扣。
自然科研15日向媒体提供这项研究成果论文的新闻稿提醒,论文作者指出该研究的局限性包括依赖患者回忆症状的初发情况,这可能在研究中引入偏差,因为有可能存在初发症状认知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