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雾化吸入疗法成为治疗新冠病毒的手段之一
时间:2020-03-03 08:54  浏览:564

       日前,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1],推荐雾化吸入α-干扰素作为抗病毒的一般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人体免疫细胞来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目前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申请登记的199项针对新冠肺炎的临床项目中,多项临床治疗项目均将雾化吸入α-干扰素作为基础用药[2]。另外,美国Pulmotect公司也宣布,其研发的雾化吸入型免疫刺激剂PUL-042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前效果,PUL-042能直接刺激和提高肺部免疫系统功能,将来有望成为治疗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多种肺炎的吸入药物[3]。那么与传统的口服、肌肉注射或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入治疗有哪些优势呢?

      
在这场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中,那些每天不断攀升的确诊病例的数字牵动人心。由于缺乏针对COVID-19病毒的特效药和疫苗,新冠肺炎患者在与病毒搏斗的过程中,自身的免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雾化吸入疗法是指通过雾化装置将溶液剂或混悬剂分散成直径介于1~5μm的微粒,通过惯性撞击、重力沉降和布朗运动沉积到肺部进行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具有起效迅速、全身不良反应少、患者顺应性好等优势,且无肝脏首过代谢、极端pH和酶活等影响。尤其是对呼吸系统和肺部疾病而言,通过雾化吸入直接给药到肺部,因肺泡区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最小的物理屏障和丰富的血液供应,非常有利于药物快速吸收,往往使用更低的药物剂量即可迅速达到良好的疗效,因此雾化给药一直是呼吸道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对于雾化吸入制剂的质量评价而言,一项关键参数就是药剂经雾化装置分散后递送出的雾滴粒径分布。一般认为粒径0.5~7μm的药物微粒才能到达肺部发挥药效,因此应将雾化后的药物微粒粒径控制在10μm以下,其中大多数应在5μm以下,以确保药物能有效沉积到肺部起效。目前吸入制剂粒径分布测量方法主要有惯性撞击法和激光衍射法[4], 因激光衍射法具有测量速度快、测试通量高,且实验操作简单方便等优势,是吸入制剂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进行快速的处方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理想方法。   

       马尔文帕纳科Spraytec激光衍射喷雾粒度分析仪,测量下限低至100nm, 可实时精确测定吸入制剂的粒径分布,开放式光学平台同时适用于鼻喷雾剂、干粉吸入剂、气雾剂和雾化吸入剂,也可用于鼻喷泵、雾化器等给药装置的质量评价。   

       示例:雾化给药测量过程及其结果


马尔文帕纳科Spraytec激光衍射喷雾粒度仪  
       马尔文帕纳科Spraytec激光衍射喷雾粒度分析仪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量吸入制剂和鼻喷剂药物颗粒粒度。当激光束穿过喷雾时,测量雾粒或气溶胶颗粒的散射光强,并通过散射光强度分布计算出通过激光束的药物粒子的粒度分布。   

       参考资料:   

       1. 《新型冠状病毒感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   

       2.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www.chictr.org.cn)   

       3. Pulmotect’s PUL-042 Shows Promising Pre-Clinical Efficacy in Preventing Lethal Corona-virus Infection. (http://pulmotect.com/news/)   

       4. 《中国药典 2015版》通则0951, 吸入制剂微细粒子空气动力学特性测定法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