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柳晓军团队与俄罗斯、澳大利亚科研人员精诚合作,终于得到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将基于“阿秒钟”的隧穿时间测量拓展到分子体系,得出该时间上限为10阿秒(1阿秒=10-18秒)。
自量子力学建立以来,关于量子隧穿的发生是否需要时间一直饱受争议。
针对飞秒强激光场条件下原子内发生的电子隧穿电离是否需要时间这一问题,科学界提出“阿秒钟”方案,通过将隧穿时间转化为隧穿电子发射角度的偏转,从光电子谱动量分布中读取隧穿时间信息。但过去10多年来,不同研究小组基于“阿秒钟”方案,结合不同原子体系开展研究得到的结论却大相径庭:隧穿电离或许瞬间发生,或许需花费百阿秒量级的时间。
柳晓军介绍,分子“阿秒钟”方案可望拓展用于其他复杂分子体系,进一步研究如分子结构、分子轨道对称性等复杂分子特性对强场隧穿电离过程的影响,进而深化对量子隧穿时间相关问题的认识。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已发表在物理学权威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上。
关于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是指粒子(如电子)瞬间穿过一个屏障的能力。如果存在一个比电子能量更高的势垒,并正接近壁垒,那么我们会认为,粒子将无法克服它。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也确实如此。然而,每一个电子都有可能会表现出完全出乎意料的行为。也就是说,在极少数情况下,电子会出现在势垒的另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