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2016年度销售额排名前200位的处方药中,近一半含有手性胺—一种重要的分子结构单元,如镇痛药吗啡、曲马多,抗抑郁药舍曲林,抗血栓药波立维等。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想找到高效的方法,直接利用脂肪胺来合成手性胺类化合物。但脂肪胺极易引起金属催化剂失活,使得金属催化脂肪胺反应面临巨大挑战。周其林院士和朱守非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建立了一种新颖的双催化剂体系,解决了这个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
据研究人员介绍,该方法具有高达99%的产率和高达97%ee的对映选择性,并在一些药物及生物活性分子(如阿莫沙平、曲美他嗪、沃替西汀等)的衍生化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其反应产物——手性α-氨基酸衍生物,可以作为重要的合成子用于多种手性药物的高效合成。
应用在线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人员对此反应做了动力学测量,接着他们利用核磁共振和紫外光谱技术,证明了金属铜配合物和脂肪胺几乎不存在相互作用,而手性硫脲催化剂的硫原子与铜有较强的配位作用。他们据此认定,这是由于配体带有一个负电荷,与正一价铜结合后生成中性的铜配合物,使铜变得更“软”。根据软硬酸碱理论,它很难与较“硬”的脂肪胺作用——“以柔克刚”这是该反应能发生的关键。
周其林院士和朱守非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建立了一种新颖的双催化剂体系,其反应产物——手性α-氨基酸衍生物,可以作为重要的合成子用于多种手性药物的高效合成。
他强调,该反应的机制颠覆了手性有机催化剂常见的催化原理,使得手性氢键给体催化剂可以通过多种非共价机制促进立体选择性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