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仪器科普:保护文物的环境监测工作
时间:2018-11-09 14:48  浏览:318
   一件保存完好文物,往往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文化底蕴。通过古文物的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那一时代、那一地点的社会构成、文化风貌与科学技术,能够获得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中所难以寻得的重要信息。
 
  罗布林卡管理处文物科副科长泽金介绍,罗布林卡馆藏文物种类很多,之前一直采取传统方式保管,收藏于古建筑库房内,库房面积不大,房间用量有限,很多种类文物不能分类保管,不同质地文物堆放在一起容易受影响,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巡视,在传统的保护中,文物得到了良好地保管,而其中保存环境较高的织绣、古籍文献、唐卡等类别的文物,还有部分易损的瓷器、玉器等是工作人员一直担心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文物保护从过去的传统保护迈向科技保护,即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预防各种环境因素对藏品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珍贵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恶劣,达到长久保存目的。
 
  ·实践证明,科技的保护手段更有利于文物保管、存放。于2014年申报,2015年开始的罗布林卡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一期)有力改善了罗布林卡珍贵馆藏的环境监测系统、文物囊匣、柜架、文物修复仪器、文物搬运车等基础实施,以“防重于治”、“显著提高馆藏文物和遗产地风险预控能力”为发展目标,坚持“建立科学保护文物的长效机制,推进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强文物的日常保养,监测文物的保护状况,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的保护为基本原则,努力减少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川博物院预防性保护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十三五"全面推进四川省市县级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下一步,四川省将加强对监测大数据的分析与运用,完善该省各级博物馆预防性保护工作管理制度,同时,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四川省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区域中心作用,为该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主动转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