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的自然光光谱图案光谱,全称为光学频谱,是复色光通过色散系统(如光栅、棱镜)进行分光后,依照光的频率(或波长)的大小顺次排列形成的图案。光谱中最大的一部分可见光谱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见的一部分,在这个频率范围内的电磁辐射被称作可见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表了“拍赫兹通信:用于无线通信的光谱融合”的研究成果为第六代(6G)移动通信提供了新思路。拍赫兹通信拥有超大带宽和超高空间分辨能力,能兼容匹配多种形态的新型移动终端和空-天-地-海的全空间应用场景。
近年来,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学术界和产业界曾尝试以多种光波作为信息载体的无线光通信(OWC)技术,包括基于照明LED的可见光通信(VLC)、室内红外光通信(IRC)、车载紫外光通信(UVC)、空间激光通信(FSOC)、光保真(LiFi)、水下蓝绿光通信等。
6G网络将是一个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集成的全连接世界。通过将卫星通信整合到6G移动通信,实现全 球无缝覆盖,此外,在全 球卫星定位系统、电信卫星系统、地球图像卫星系统和6G地面网络的联动支持下,地空全覆盖网络还能帮助人类预测天气、快速应对自然灾害等。这就是6G未来。6G通信技术不再是简单的网络容量和传输速率的突破,它更是为了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万物互联这个“终 极目标”,这便是6G的意义。
光无线通信作为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同时具有光纤通信和移动通信的优势,可实现宽带传输,组网机动灵活,无需频率申请,并且抗电磁干扰,保密性好,因此如今对无线光通信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在光无线通信系统中低损耗的光传输路径不复存在。无线光通信系统链路通过大气信道,受天气影响较大,例如:大气衰减、光强闪烁、背景辐射等,同时还有光链路对准问题,而且人眼安全限制了激光平均发射功率,从而对调制方式提出较高要求。
可见光通信技术=是指利用可见光波段的光作为信息载体,在空气中直接传输光信号的通信方式。可见光通信技术绿色低碳、可实现近乎零耗能通信,还可有效避免无线电通信电磁信号泄露等弱点,快速构建抗干扰、抗截获的安全信息空间。
可见光通信技术,是利用荧光灯或发光二极管等发出的肉眼看不到的高速明暗闪烁信号来传输信息的,将高速因特网的电线装置连接在照明装置上,插入电源插头即可使用。利用这种技术做成的系统能够覆盖室内灯光达到的范围,电脑不需要电线连接,因而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与使用的无线局域网(无线LAN)相比,“可见光通信”系统可利用室内照明设备代替无线LAN局域网基站发射信号,其通信速度可达每秒数十兆至数百兆,未来传输速度还可能超过光纤通信。利用专用的、能够接发信号功能的电脑以及移动信息终端,只要在室内灯光照到的地方,就可以长时间下载和上传高清晰画像和动画等数据。该系统还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用窗帘遮住光线,信息就不会外泄至室外,同时使用多台电脑也不会影响通信速度。由于不使用无线电波通信,对电磁信号敏感的医院等部门可以自由使用该系统。
红外线通信是一种利用红外线传输信息的通信方式。可传输语言、文字、数据、图像等信息。外通信是利用950nm近红外波段的红外线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体,即通信信道。发送端将基带二进制信号调制为一系列的脉冲串信号,通过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信号。接收端将接收到的光脉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给解调电路进行解调,还原为二进制数字信号后输出。常用的有通过脉冲宽度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宽调制(PWM)和通过脉冲串之间的时间间隔来实现信号调制的脉时调制(PPM)两种方法。
紫外光通信系统一般由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组成,其中发射系统将信源产生的原始电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接收系统从带有干扰的接收信号中恢复出相应的原始信号。发射系统由信源模块、调制模块、驱动电路和紫外光源等组成,其工作过程如下:调制模块采用特定的调制方式将信源模块产生的电信号做调制变换,再通过发端驱动电路使紫外光源将调制信息随紫外载波发送出去;接收系统由紫外探测器、预处理电路、解调模块和信宿模块组成:其工作过程和发射系统刚好相反,紫外探测器捕捉并收集紫外光信号,对其进行光电转换,收端预处理电路对电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解调模块将原始信息恢复出来送至信宿模块。
蓝绿光通信是激光通信的一种,采用光波波长为450-570毫微米的蓝绿光束,介于蓝光和绿光之间。由于海水对蓝绿波段的可见光吸收损耗极小,因此蓝绿光通过海水时,不仅穿透能力强,而且方向性极好,是在深海中传输信息的通信重要方式之一,另外还应用于探雷、测深等领域。
通信时,发射端先将信息内容按一定规律进行编码,交换成一系列不连续的电脉冲信号,尔后用此电信号来调制光载波,使光器发射的光频强度随信息的变化而变化。潜艇上的光接收机接收到这一光束后,随即使用透镜系统对它进行滤色、聚焦;然后送到光电检测器还原成电信号;再经过低噪音放大、脉冲整形等一系列手续,恢复成原来的编码脉冲信号;最后,送入专门的解码设备,便可得知所发信息内容。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