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物联网技术,尤其是NB-IoT的出现,把原本波澜不惊的水表行业掀得波涛汹涌。当其出现在居民用户的生活中,尤其是深入到独居老人这个群体后,它的一种“独道本事”——守护独居老人健康便在行业内火了一把...
去年底一则来自央视转发的“上海长宁区1200余名独居老人家中安装智能水表”事件让更是将物联网智能水表推向了热搜榜...
上海长宁区江苏路街道为辖区内1,200余名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如果超过12小时用水不足0.01立方米会自动报警,“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在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城运中心,平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辖区内13个居委会每日接报案件数、案件内容与处理进度等信息。除了智能水表,江苏路街道还将智能门磁、烟感报警器、红外监测安装在独居老人家中,如遇反常情况,均通过“一网统管”平台及时反馈,并“召唤”人员前来看望。
呼风唤雨般,智能水表仿佛给家中有独居老人的异乡儿女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即,各大小媒体平台,纷纷转发,铺天盖地的报道席卷而来......
水表被神话了
独居老人用户有所“保障”了
智能水表被赋予了“监护老人健康”的“职能”
这被人类赋予的“十八般武艺”背后,究竟水表该承担什么职责?
对于新技术应用,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就会有人支持,相对的也会有人反对,这是一种市场常态...
几天前,微信群一个关于“物联网水表的延伸服务—关爱老人健康”的话题引百家争鸣...
平台赋能,这是数字化提升服务价值的必然趋势;
智能水表不应该背负“守护独居老人健康”的职责依托,况且NB-IoT智能水表目前只具备每天一次数据的上传功能,做独居老人的安全报警提示不太适合;
对于老人健康问题,最好采用居委会定期对老人巡检的方式,安装摄像头才能达到“守护”成效;
物联网水表虽然节约了人力,但从某角度来看就是一种越位甚至是取代
........
此处,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区各抒己见)
小小插曲~~~
刚好最近看了功勋孙家栋篇章,其中讲了咱们国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里面就讲到了,我们国家造卫星时,一开始也是什么功能都想上,后来在钱老和孙老的科学论证下,确定了先实现有没有,再逐渐满足我们的各项实验功能。
想想我们的智能表计发展也是一样,总得有人先迈出一步,让社会和市场看到,才能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当然这个过程我们肯定会论证哪些方面是必须的,哪些方面是可以和其它融合完善的,正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才能不断调整我们的船头,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虽然前路是星辰大海,但是有这么多“好舵手”,相信我们会越走越好。(来源:环球表计团队一位优秀童鞋的感言)
回到水表本职
水表是一种计量的工具,这是水表最根本的职能,如何实现精准计量是它的本职工作。通过互联网讯息,我们看到了智能水表的强大功能,也了解到应用智能水表后“光鲜亮丽”的结果。而往往能愿意去分享一些智能水表应用“失败经验”的人少之又少,但其实这些所谓“上不了台面”的“不成功”,其实更应该被重视,更应该拿来去分享,去探讨、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在.....
但其实在这些成功的案例背后,除了被赋予智囊的水表外,离不开的是一支具备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的运维团队。
通讯功能不是必需的,但又是有必要的
具体应该看水司想要什么样的计量场景。如果是在DMA 应用场景,那就需要使用智能远传水表。如果只是普通的抄表计费,那就使用传统水表。
智能水表用得好,它就是块宝
“智能”水表=水表(精准计量)+物联网技术(科技相辅)+专业运维团队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智能远传水表虽然能够解放生产力,很大程度缓解企业的用工矛盾、节约人力成本。但是,智能水表领域的技术日新月异,传统型的供水企业在技术上和后续管理上尚未成熟,导致了现阶段的接受程度不是很理想:
很多生产厂家服务不及时,水司人员的能力跟不上;
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方式,企业只好粗放式管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过度依赖业绩考核,缺少行为考核
......
智能水表在追求采样、通讯方式的稳定在某些程度上虽然省了抄表人员,但投入了大批的维护工人,从成本来说不一定划算。这对于水司来讲,并不是真正想要的!这也无疑成了水司与企业之间的一个争议点。
最后,借一位行业专家的话:智能水表借助物联网平台延伸服务功能,不仅是对新技术的合理利用,也是企业服务社会的有益尝试。但是,对服务功能不仅要考虑能做到,还要考虑有必要和有需要,同时还要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综合考虑。真正成为锦上添花而不是无意添乱。(文内:物联网智能水表统称为智能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