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国新一代超低温自动气象站在南极试验成功。由2010年开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极地气象研究室研发超低温电池、风速仪、能源控制系统等多种设备和系统,并最终实现自动观测系统集成,用于极地超低温观测。
中国南极昆仑站,是中国首 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三个南极考察站。
极地室研发的极地低温(-60℃)和超低温(-100℃)自动气象站已安装在南极泰山站、罗斯海新站、格罗夫山、昆仑站、北极漂移站等地,在南、北极获得了大量的连续观测资料,为分析研究极地天气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我国实现全 球观测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是国家天气、气候台站网的主体台站,配置Ⅱ型综合有线遥测设备,要求昼夜有人值守班,获取的资料要保持长期的连续性,并编制月(年)报表。这类台站处所要求长期不变,两台站相距一般在150km左右,也承担天气报、重要天气报和航危报任务。
地面气象观测是每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基本工作任务之一,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观测、记录处理和编发气象报告一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任务和作用分为同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国家基准气候站每天进行24次定时观测,昼夜值班;国家基本气象站每天进行02时、08时、14时、20时4次定时观测和05时、11时、17时、23时4次补充观测,昼夜守班;国家一般气象站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每天进行02时、08时、14时、20时4次定时观测或08时、14时、20时3次定时观测,昼夜守班或白天(08—20时)值班一 国家基准气候站和罔家基本气象站要向c扣同气象局报送月报表和年报表,同家一般气象站报送年报表。
低于1K的温度叫做超低温。低温电池是针对化学电源的性能所固有的低温缺陷而专门研发的一种特种电池·采用创新设计理念,运用先进的配方体系和材料,严谨的工艺制造流程与方法,克服多个技术瓶颈,开发出低温锂电池系列产品。三极耳聚合物低温锂离子电池电芯由正极片和负极片以隔膜相隔后围绕转芯旋转构成,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上分别焊接有多个极耳,所述极耳与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焊接位置上粘贴有防止所述极耳刺破所述隔膜的高温胶布,低温锂电池可有效提高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放电性能,降低电池内阻,达到高倍率放电的效果。
风速计,是测量空气流速的仪器。它的种类较多,气象台站最常用的为风杯风速计,它由3个互成120°固定在支架上的抛物锥空杯组成感应部分,空杯的凹面都顺向一个方向。整个感应部分安装在一根垂直旋转轴上,在风力的作用下,风杯绕轴以正比于风速的转速旋转。
风速计其基本原理是将一根细的金属丝放在流体中,通电流加热金属丝,使其温度高于流体的温度,因此将金属丝风速计称为“热线”。当流体沿垂直方向流过金属丝时,将带走金属丝的一部分热量,使金属丝温度下降。根据强迫对流热交换理论,可导出热线散失的热量Q与流体的速度v之间存在关系式。标准的热线探头由两根支架张紧一根短而细的金属丝组成。金属丝通常用铂、铑、钨等熔点高、延展性好的金属制成。常用的丝直径为5μm,长为2 mm;最小的探头直径仅1μm,长为0.2 mm。
根据不同的用途,热线探头还做成双丝、三丝、斜丝及V形、X形等。为了增加强度,有时用金属膜代替金属丝,通常在一热绝缘的基体上喷镀一层薄金属膜,称为热膜探头。热线探头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静态校准是在专门的标准风洞里进行的,测量流速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并画成标准曲线;动态校准是在已知的脉动流场中进行的,或在风速仪加热电路中加上一脉动电信号,校验热线风速仪的频率响应,若频率响应不佳可用相应的补偿线路加以改善。
能源控制器简称“ECU”,安装在公变或专变台区,可实现客户侧和配电侧计量与感知设备的灵活接入,具有数据采集、智能费控、时钟同步、精准计量、有序充电、用能管理、回路状态巡检、户变关系识别、停电事件上报等功能。
能源控制器采用模组化设计,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对各种输入/输出接口的要求不尽相同,于是各种类别的功能模组应运而生,能源控制器通过不同种类的功能模组配合,实现对终端形态的重新定义。
能源控制器的功能模组通过USB总线安装在能源控制器的本体上,用于扩展本体功能,包括远程通信模块(如4G通信模块、5G通信模块等)、本地通信模块(如电力线载波通信模块、微功率无线通信模块、RS-485通信模块、M-Bus通信模块、CAN通信模块等)、控制模块、遥信脉冲采集模块、回路状态巡检模块等。
新闻来源:中国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