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提到,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这里点出的领域,很多都上过无数次热门,而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似乎打中了人们的认知盲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研的竞争,往往也是科学仪器的竞争。
科学仪器作为科学家的“眼睛”,常被比作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这个行业虽然体量不大,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商业部国家标准局出过一份报告: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达到66%。
虽然国家一直在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但国产仪器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低端科学仪器市场,高端科学仪器设备依然非常依赖进口,不仅科研工作受制于人,费用也十分高昂。在高端科学仪器市场中,不少国外科学仪器厂商都制定了只换不修、先付费后检修的霸王条款,这种滥用市场支配权的行为让国内众多科研人员深感“头痛”。这里有一些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当年中科院院士杜江峰课题组曾经东借西凑、千辛万苦地购买了一台外国的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购买过程中却经历了对方临时加价、维修等待半年等糟心事。这件事让杜江峰院士意识到,中国必须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振兴自主科学仪器已经刻不容缓。
国仪量子 X波段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无独有偶,2019年11月,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磁共振实验室的某国外品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测不到信号,原厂工程师确认硬件损坏,但由于返回原厂维修需要等待较长时间,于是该实验室尝试联系了国仪量子进行维修。国仪量子于2018年发布了中国首台商用“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具有EPR产品自主研发实力和专业的服务支持体系。国仪量子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安排了EPR工程师前往现场,经过排查和检修,已使实验室的EPR谱仪重新测到信号。
这些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高端科学仪器被“卡脖子”之痛。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国产科学仪器长期“受制于人”呢?
首先,科学仪器是一个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极高的行业。
这要求入行的企业需要具备出众的材料学、化学等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储备,同时还需要拥有丰富的经验。相比起步早、行业环境好的外国公司,中国企业缺少先天性的优势,后天所需的人才方面更是一大短板。
其次,我国仪器企业布局散,规模小。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年营收超过50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偏低的营业收入会影响到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而过于分散的产业结构,则导致每一个企业都在各自为营,资源和精力无法集中。
最后,造不如买思潮的盛行,将刚刚起步的国产科学仪器扼杀在摇篮中。
早在1958年,我国其实就已经研制出第一台国产透射电镜。20世纪70年代末,国产透射电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当时“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错误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国产科学仪器进阶的黄金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主高端科学仪器品牌——国仪量子诞生了!
作为一家以量子精密测量为核心技术的科学仪器公司,国仪量子致力于为全球范围内企业、政府、研究机构提供以增强型量子传感器为代表的核心关键器件、用于分析测试的科学仪器装备、赋能行业应用的核心技术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目前已有多款仪器在多项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与世界先进水平并跑或领跑,实现了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国产仪器和外国仪器相比,在可靠性、应用性、可生产性、可维护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一时半会儿难以追赶。但很多高端科学仪器之所以高端,其实就在于能达到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准的精确度,这些正是量子精密测量可以发挥长处的地方。目前我国的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处在世界前列,用先进的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做科学仪器,很可能为我国高端科学仪器行业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变革式机遇。未来,国仪量子将坚持创新驱动,围绕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技术,打造先进仪器产业集群。
就像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2021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上说的,应该鼓励优先使用国产设备、材料和芯片,只有在试用中才能够试错、改进和提高。科学仪器行业也是如此,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国产科学仪器,让这个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让中国的科研工作摆脱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让基础科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未来,国仪量子将继续瞄准世界前沿,以匠心打造科学仪器,赋能各行各业,建设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