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2021年,我国高校诞生了那些突破性的科学仪器研究成果呢?
时间:2021-07-17 13:34  浏览:180
  导读:”“少年智则国智”,高校作为一个提供教育资源、培养少年人才的场所,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如今,随着科研工作与高校教育的进一步紧密融合,高校科研成为了实现国家科技进步,推进社会发展重要切入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校科研在科学成果突破上价值,与此同时,每年也会有非常多的成果诞生于高校。
  
  那么在过去的2021年,我国高校又诞生了哪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呢?
  
  强强联手 高校团队实现世界最快实时量子随机数发生器
  
  随机数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数学概念,简单的说就是数字本身与它前面和后面的数字都毫无关系。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生活中却非常有用,尤其是信息安全、科学仿真领域,这项技术有很重要的价值。不过想要生成随机数却并非一件易事,目前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随机数发生器其实都是伪随机数发生器,而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则是一种基于量子物理原理产生真随机数的系统,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重复性和无偏性等特征,是量子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核心器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军等联合浙江大学教授储涛研究组,通过研制硅基光子集成芯片和优化实时后处理,实现了迄今世界最快实时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速率可达18.8Gbps,相当于每秒钟产生188亿个随机数,并且这项结果还为后续商用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单芯片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成功出舱背后 高校成果功不可没
  
  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成功出舱活动并圆满完成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让举国人民兴奋不已。作为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这次成功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而在这份成功的背后,同样少不了高校的付出。
  
  首先,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遥测通信天线和图像传输天线研制任务是国防科大电子科学学院研制的。科大团队攻克了高导电高强度导电织物材料、柔性天线与舱外服一体化仿真、天线与隔热服一体化复合等关键技术难题,天线性能和可靠性等得到大幅提高,具有全织物、全覆盖、高增益、多功能等特点,通信覆盖性达到98%以上。
  
  此外,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的工业设计任务,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罗建平领衔的智能装备科研团队承担的。团队通过将飞天、祥云和凤凰的元素融入到造型设计中将航天服变成了科技与美学相融合“实用艺术品”。
  
  至于航天服至关重要的面窗,则是由郑州大学申长雨院士带领的团队完成研发的。面罩作为航天服最薄弱的地方,需要面对巨大的气压不产生裂缝。申长雨团队通过将主体面窗分成四层结构,通过中间充氮的两层压力面窗实现隔热和防结雾,通过可更换防护面窗以及滤光面窗满足航天员在阳照区和阴影区不同位置的工作需求。
  
  哈工大 助力风云四号B星掌握风起云涌
  
  7月1日,风云四号B星成功获取首批高精度高时效可见光观测图像,而协助这一成果的关键仪器之一便是卫星上装载的静止轨道快速成像仪。据了解,该成像仪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吴晓宏教授团队研制,每分钟可以实现一次40万平方公里区域的观测,大幅提高了卫星对尺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的天气现象的观测能力。
  
  此外,吴晓宏教授团队还为风云四号B星研制了超低污染、高稳定的导电导热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箱体以及高效杂散光抑制、超低污染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用蜂窝夹层结构复合材料遮阳罩,为风云四号B星掌握风起云涌进一步提供了有利保障。
  
  让光停下脚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
  
  “留”住光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科学技术的面前却有可能,德国科研团队就曾让光停留了一分钟。而就在今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成功地让一束长600米的光,在一个5毫米的特殊晶体中停留了1小时。这项成果为我们实现信息通信、数据存储、天文观测上精度、准度、速度的突破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上述提到的知识高校科研成果中的九牛一毛,而正是这些高校科研成果为我们的生活不断的添砖加瓦,铸就更美好的未来。
日期: 2021-07-17
标签: 价值 团队 发生器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