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化,研究方式和手段不断趋向微观化、宏观化和复杂化,因此,对科学研究时的技术和仪器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电子显微镜像人类展示了微观世界,那么大科学装置如望远镜等则将宏观宇宙展示在人类眼前。
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始重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加快其建设步伐。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大科学装置开始以集群的形式发挥作用,成为发达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国大科学装置建设不断传来好消息:西藏羊八井中日合作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在银河系中存在的证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对全球开放;包含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8年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数据集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相关光谱数据将成为建设“数字银河系”的重要基石……
可以看出,进入2021年,我国大科学装置尤其是大型望远镜建设与成果均迈入新阶段,为我国科研水平和国际科研地位排行的提升做出卓越贡献。因此,本次盘点,化工仪器网将着重于大科学装置中的大型望远镜装置,让我们一起了解2021年我国望远镜发展中的高光时刻。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出国际邀约
说到大科学装置中的望远镜,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再加上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突破了天文望远镜百米工程极限的面板,自2020年1月对国内开放运行以来,“中国天眼”迄今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向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发出邀约,一同打捞宇宙中更多的“漂流瓶”。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评审结果将于今年7月20日公布,观测时间将从8月开始。这一举措,不仅使得贵州成为世界瞩目的天文学研究中心和交流中心,也是中国科学重器在世界科研舞台的精彩一幕,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
全球32个国家19台望远镜共同参与 黑洞新数据出炉
4月14日,全球19台望远镜联合公布了一项关于M87星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观测数据,相关结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参与观测的19台望远镜(阵)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哈勃太空望远镜、钱德拉望远镜、费米拉望远镜等,这些空间望远镜主要用于观测伽马射线波段、X射线波段以及紫外线等;地面观测望远镜则有智利ALMA望远镜、天马望远镜等。其中,来自中国的天马望远镜参与了2个望远镜阵、3个波段的同步观测,即2017年5月9日的欧洲VLBI网(EVN)170毫米观测和2017年3月至5月间东亚VLBI网(EAVN)在13毫米和7毫米共14次对M87的EHT协同观测,并且在欧洲VLBI观测中贡献了最高分辨率基线。
“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发布
5月10日,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其中天文学方向包括“依托LAMOST、FAST的恒星稀有天体和关键物理过程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瞄准恒星内部结构和关键物理过程,依托LAMOST、FAST大科学装置,搜寻和发现恒星关键/稀有天体, 探测恒星内部结构,识别Ia型超新星前身星;发展恒星对流模型,研究特殊元素的形成和输运、角动量转移过程;深入探讨双星演化的走向和结局,以及超新星等重要双星相关天体的形成和演化,结合黑洞观测,多方面提高宇宙测距精度。
基于国内望远镜星际化学分子谱线探测研究取得新进展
红外暗云是一种超低温(绝对零度以上10-30度)、冷暗致密的星际物质聚合体,是恒星形成和星际化学演化的主要场所,包含了这些过程的最重要原初状态信息。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多个单位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针对该领域的主要科学问题,使用65米天马望远镜,开展了大样本的分子谱线观测研究,扩大了CCS红外暗云的探测样本;综合天体化学模拟和观测数据,有效确定了红外暗云的化学演化时标等信息。
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启动建设工作
2021年6月,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SKAO)理事会近日召开第三次会议,批准将于7月1日启动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建设工作,SKA由此正式步入建设阶段。平方公里射电阵(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是一个巨型射电望远镜阵列,由数千个较小的碟形天线构成。平方公里射电阵计划始于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联大会上,10个国家的天文学家联合提议建造这个巨型射电望远镜阵列。迄今为止,来自20个国家的参与者已经投入15亿欧元(约合20亿美元)。作为创始成员国,中国与来自澳大利亚、意大利、南非、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优势科研机构联合,共同参与建设准备阶段7个国际工作包联盟的工程设计研发工作。2018年2月6日SKA射电望远镜首台天线样机在河北石家庄正式启动,这标志着由中国主导研制的SKA反射面天线即将进入正式建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