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新闻
显示器成为行业“黑马”,华为正式进军!
时间:2021-05-24 15:00  浏览:249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奇妙的想象,这两年消费硬件厂商们要么开始造车,要么跟耳机眼镜寻物标签等设备缠斗,能够带动市场热潮的产品创新,似乎越来越罕见?
  
  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从移动终端中抽离出来,会发现变化其实并没有停滞。显示器,居然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一匹“黑马”。
  
  IDC报告显示,游戏显示器在2020年达到了新的高度,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77%以上,出货量达到1430万台,预计五年复合年增长率10.5%,远超笔记本电脑和桌面机。
 
  

       对于绝大多数工作党及游戏玩家来说,我们的眼睛不是粘在显示器上,就是粘在智能手机上。科技领域的普遍规律,每10-15年会出现一轮大的硬件创新,在过去几十年中,PC、手机等许多产品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卑微如个人电脑显示器,却像是个无名英雄,变化屈指可数。
  
  有什么办法让创新力注入显示器呢?智能手机厂商跨界“送温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最近,华为正式进军PC显示器市场,发布了面向生产力办公场景的华为MateView和面向游戏娱 乐市场的华为MateView GT两款产品。

  

       华为会不会成为行业鲶鱼,引发显示器品类变革?要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回到显示器的进化史,从它的基本产业逻辑中寻找答案。
  
  有形却似无形:显示器简史
  
  回顾上世纪五十年代,工程师们只能从控制面板上的灯光来判断电脑内部发生了什么,因为那时还没有显示器,能够帮助他们看到计算机的“灵魂”。
  
  直到1960年左右,显示器首次出现,使用 CRT 阴极射线管来显示无色矢量图形。上世纪八十年代,能够显示彩色文本和图形的CTR显示屏,跟随IBM个人电脑一起进入了办公、家庭和学校等。
  
  直到90年代,显示技术的迭代才又一次发生,液晶显示器(LCD)出现,带来了更薄的轮廓,支持生动多彩的高质量图像,并催生了“高清HD”这一概念。当然,早期的LCD显示器价格昂贵,还存在性能问题,直到2007年,LCD显示器的销量才超过CRT显示器。
  
  随后,LED(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到来,以比 LCD 屏幕更节能、更纤薄,具有更高的刷新速度,成为主流,承担起了3A游戏大作、4K视频等显示任务。
  
  对于部分专业人士如程序员、电影剪辑师等来说,显示屏还要能够支持多任务处理,一次打开多个页面,所以,往往会选择双屏甚至多屏来延伸视野,提高工作效率。
  
  不难发现,显示器的功能在过去几十年间快速形成了标准化,是由显示技术的进步来驱动,产品创新目光并没有频繁在显示器身上停驻。
  
  费舍定理告诉我们,一个生物体越适应当前环境,就越难适应未来未知环境。而更多未知,已经向显示屏市场袭来。
  
  未知之一,是个性化需求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笔记本用户会选择独立显示器来扩大视域,产生了更加细分需求,比如内容创作、程序开发、电 竞等等。传统显示器产业在外观和性能的同质化竞争,无法带来惊喜感。
  
  未知之二,是新功能的变迁。智慧型办公、在线教育为显示器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也催生了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与显示器连接场景的变化,但传统厂商依然聚焦在屏幕尺寸、高分辨率、色彩等基础配置上,多元交互的发展脚步很慢,协同方式万年不变。
  
  未知之三,是消费者的预期。以往人们对显示器的期待就是看得全、看得清,现在作为通往电脑灵魂的窗户,显示器还应该带来愉悦和美感,让用户在游戏或办公时感受到审美的享受。而以显示技术见长的主流厂商,跨越式更新和审美诉求又是短板。
  
  消费硬件市场的成长性,归根结底来自于终端的创新与成长。在智能手机的血与火洗礼中拼杀出来的华为,此时躬身入局,所带来的变化自然也令人期待。
  
  Mate协奏曲:华为与显示器的适配度
  
  要让产品创新与用户需求相适配,首先必须回答:消费者需要的下一代显示器应该从怎样的土壤中生长出来?
  
  显示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十分重要,举个例子,触摸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存在,但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普及之后,装有触摸屏的显示器才开始普遍出现。
  
  所以,华为进入显示器领域,也有备而来,选择了将HUAWEI Mate系列中沉淀下来的精神、工艺、技术、体验等等,注入到显示器这一传统品类当中,“HUAWEI MateView” 应运而生。
  
  这次发布两款显示器,一款是面向商务办公场景的MateView,一款是面向游戏娱乐场景的MateView GT。

  

       具体来说,华为Mate品牌基因,与显示器这一品类的适配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智能手机领域的精品思维,与高需求人群极致性能的需求相适配。
  
  我们都听说过“身临其境”这个词,但它之于显示器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意味着你的感官被包围,外面的世界被封锁。这就需要更大更清晰,体验更真实的屏幕。
 
  

       以此次面向游戏群体打造的MateView GT,就将沉浸式的感官体验引入了硬件设计,通过34英寸大屏的曲面游戏显示器,21 : 9 的超宽视野,配合1500R 曲率,视野所到之处均被屏幕包围环绕,能够带来普通屏幕所不具备的3D效果,实现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巨幕体验。
  
  视野更宽广的屏幕,也意味着在进行多任务办公时更加简单轻松,比如剪辑视频的时候,可以在时间轨上显示更长的进度条,无需反复拖拉;制作PPT的同时可以进行图像处理,程序员只用一块屏幕就能完成编程、测试、工作交流等多种任务。
  
  另外,针对商务办公对色彩显示的高要求,在参数规格上达到了高水准。具体来说,MateView的三档色域模式,配合10bit色深,可以达到最好的色彩表现。一般情况下,ΔE值在1.6到之间3.2,人眼就基本分辨不出色彩差异,而MateView出厂逐台校准后,能够在DCI-P3色域下,色准平均△E<2;在sRGB色域下,色准平均△E<1,让显示效果满足专业内容生产、高端办公等需求。
  
  二是独家首创设计与AI能力,与更具感染力的声音世界相适配。
  
  传统显示器往往会将扬声器放置于屏幕背部,在使用过程中,声音从背部发出遇到墙壁反射等障碍物,必然会对声音能量造成损耗。音画体验水平各异,会让玩家的游戏体验大打折扣。
  
  所以MateView GT选择了一体式SoundBar 设计,将双扬声器置于SoundBar正面,与底座的融合不仅让外形更简洁,正面出声也最大程度地规避了声音损耗,让真实饱满的声音抵达玩家耳膜,感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沉浸。
  
  另外,创新性地将智能算法引入,增加算法调节模块,为显示器注入了前所未有的降噪、音量调节、场景音效等能力。相比传统显示器直接输出的设计,智能算法可以根据器件特性,进行频响及音色调节。华为的音频工程师们还针对不同的场景,设置并调优算法,使得音效与场景完美融合。
 
  

       三是华为Mate系列在设计、品质、功能等的综合素质,与年轻群体对显示器的期待相适配。
  
  在颜值上,重视消费者对美感的追求,延续了每一代Mate的艺术设计理念,HUAWEI MateView GT采用极简几何设计语言,背部纯净整洁,在连接处则传承了Mate系列的中轴对称设计, 加入冰霜银星环,打造出浓浓的未来科技感。
  
  在交互上,最颠覆我对显示屏期待的是MateView的Desktop Mode桌面模式,通过华为自研Cast+投屏协议,可以和华为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实现低延迟投屏,让手机和电脑瞬间收获PC大屏显示效果,文件及资料传输也可以一碰完成,打通智能终端之间的协作壁垒,让办公效率指数级上升,真正改变了显示屏的交互体验。
 
  

       当然,华为对显示屏产品的交互改变不局限于软件层,还体现在硬件设计上的人机交互。借由华为在智能手机与平板领域积累的产品研发和制造经验,MateView GT通过精心设计的OSD菜单和五向摇杆的按键,解决了传统显示器交互复杂的问题;触控式调音灯条,通过手指触控调节音量,灯条的长度就能显示当前音量,酷炫又实用。USB-C的全功能接口,一根线缆就能让笔记本完整映射在MateView GT上,实现视频、音频和数据同步传输。
  
  在品质上,也如同打磨手机一样对每一台MateView及MateView GT严格把关,出厂前需要完成开关机、息屏唤醒、OSD触控等多次高强度测试,7x24小时无故障运行稳定性测试,达到100%通过率,才交付到消费者手中。
  
  可以说,华为“Mate”系列高端、旗舰品牌印象,正在显示器这一品类身上得到完美延续。
  
  从窗口到世界:被全场景包裹的智慧生活
  
  点亮显示器这个品类坐标之后,接下来,华为的终端版图将发生哪些变化,又将触发怎样的产业变局?按照逻辑推演,会发现:
  
  首先,华为为沉寂很久的显示器领域带来了大幅度创新,按照10-15年大迭代的硬件发展规律来看,毫无疑问将掀起下一代显示器的创新热潮。如同鲶鱼一般,激活死气沉沉的显示器市场创新氛围,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用户。
 
  

       另外,作为人类进入数字世界的窗口,显示器是消费端台式电脑的重要组件,作为终端互联互通的一部分,与手机、笔记本、平板等带来的全场景连接变革,打造更符合美好智慧生活期待的交互体验。
  
  此外,颠覆性的视听体验也将吸引更多用户投身到高品质游戏、VR、4K/8K视频创作等,推动消费娱 乐的发展与繁荣,丰富大众的娱 乐享受。
  
  从这个角度看,史上最大的Mate,正在让你我与更精彩的数字世界,变得更加Mate。
  
  来源:脑极体, 智东西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