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计量日”是由米制公约组织和法制计量组织为纪念1875年5月20日《米制公约》签署而设立。1999年经计量大会投票表决,决定自2000年起,将米制公约签署日(5月20日)作为“世界计量日”。
“测量守护健康”作为今年世界计量日的主题,是希望让人们关注测量在守护人民健康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世界各国计量机构迅速将其经验和能力转向应对新的国家健康挑战之时,它的到来恰逢其时。
520世界计量日即将到来,这些计量史上大事件你知道吗?
黄帝设置五量、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我国计量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计量古典阶段中为人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过去,计量在我国称为“度量衡”,其原义是关于长度、容量和质量的测量,其主要的计量器具是尺、斗、秤。
传统计量是在中国较早的王朝夏朝开始自己的发展步伐。进入夏朝以后,中华大地出现了国家这—社会组织形式,在国家形成以后,国家机器的运转;征收赋税,发放俸禄,造兵器,建城池,修水利,生产分配、交换等等,都离不开计量的技术保障。因此,夏朝的建立,度量衡制度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
据悉,早在公元前26世纪,《大戴礼记五帝德》中黄帝设置了"衡、量、度、亩、数"五量。尤其在秦朝,秦始皇不仅统一了六国,主张车同轨、书同文,而且发了诏书,统—了全国度量衡,为我国古代计量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监制大量度量衡标准器发至全国各地,目前在国内搜集到的秦权、秦量就有六、七十件,分别为陶、铁、铜质。经实测,秦权、秦量单位量值都比较统一,绝大部分误差未超过《效律》所允许的范围,计量学在历史上引起重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计量已远远超出“度量衡”的范围。
1875年米制公约签订
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了“米制公约”,据了解,《米制公约》是“米制”发展的产物。长期以来,各国采用相互不同的测量单位和测量标准。这是一项在全球范围内采用国际单位制和保证测量结果一致的政府间协议。100多年来,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对保证国际计量标准的统一、促进国际贸易和加速科技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1977年,我国加入了米制公约组织。
“米制”是在18世纪末由法国创立的一种测量单位制,它以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定名为“米”;以米的十分之一长度为立方作为容量单位,定名为“升”;以一升的纯水在4℃时的重量(质量)作为重量单位,定名为“千克”。这种单位制是十进制的,完全以“米”为基础,因此得名为“米制”。它最重要的特点是采用自然界的“量”建立测量单位,因为能够实现计量标准的统一。
米制公约的签订奠定了以“米制”为基础的国际通行的测量单位制,创立了永久的国际计量组织框架。公约成立了旨在协调国际计量发展的政府间国际计量组织——国际计量局,设立了其最高权力机构——国际计量大会和管理和监督机构——国际计量委员会,并规定了国际计量局的财务和运行管理规则,为签署公约的成员国之间就计量科学和计量标准相关事务统一采取行动建立了永久的组织框架。
量子理论作为计量基础
计量涉及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学试验、国内外贸易、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柱,是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技术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实现贸易一体化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技术保障。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子能、化工、半导体、电子计算机、超导、激光、遥感、宇航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计量日趋现代化,计量的宏观实物基准逐步向量子基准过渡。原子频标的建立和米的新定义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频率和长度的精密测量,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量子理论作为计量基础,逐渐发展起来。
结语:门捷列夫说:"没有计量,便没有科学"。聂荣臻同志也曾明确指出:"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没有计量,寸步难行",计量是工艺控制产品质量检验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计量如此之重要,其大事件你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