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豚”移动式海洋地震仪在南海完成投放
时间:2021-05-08 14:23  浏览:299
  近期,我国自主研发的“海豚”移动式海洋地震仪在南海完成投放。开展为期3个月的海上地震P波观测,对“海豚”地震仪超低功耗控制、高效浮力调节、自主悬浮定深和地震识别等关键技术的长期稳定与可靠性进行验证,为即将开展的业务化应用奠定基础。投放一天后,地震仪就记录到了台湾台东县发生的4.2级地震信号,波形清晰,传输距离超过1000公里,验证了地震仪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陆地有地震,海洋也有地震。海洋地震测量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当时,除防水措施外,在仪器和方法上大都沿袭陆地人工地震测量技术:以炸 药做震源,用密封的检波器接收,将地震波记录到感光纸上再进行解释。调查主要集中在濒临陆岸的浅水区。
  
  80年代以来,海洋地震向高的接收道数(240)和震源的大容量发展,能获取深部地震信息;在局部地区的测量中使用三维地震技术详细研究含油气构造,提高了找油的命中率;不断扩大动力学信息的运用,使地震地层学和烃类检测技术更加完善。
  
20210507-592918706
  
  “海豚”地震仪,全称“海豚”移动式海洋地震仪,由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是中国首台移动式海洋地震仪。“海豚”地震仪携带甚低频-高频水听器,常态化工作水深800~1200米,最大设计工作水深3000米,可监测10000公里以内6级以上地震,工作寿命3年以上。
  
  层析成像技术是借鉴医学CT,根据射线扫描,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反演计算,重建被测范围内岩体弹性波和电磁波参数分布规律的图像,从而达到圈定地质异常体的一种物探反演解释方法。
  
  根据所使用的地球物理场的不同,层析成像又分为弹性波层析成像和电磁波层析成像。弹性波和电磁波走时层析成像主要指的是速度层析成像,利用的是射线在岩土体介质中的走时,电磁波吸收系数层析成像利用的则是电磁波能量被介质吸收后的场能。
  
  P波即是地震纵波,又称胀缩波,是地震时从震源传出的一种弹性波,传播它的介质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纵波传播时,介质的密度会加密和变疏,体积的大小发生变化,但形态不改变,在未固定形状的介质中也能通过,即地震纵波在地球内部的各部分都能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因此地震纵波总是最先到达观测点,故又称初至波( primary wave),P波即选首字母缩写而成。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横波振动方向与波前进方向垂直,而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在震中区,地震波直接入射地面, 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另外,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 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海洋地震仪分为系留式、自浮式、电缆式和人造卫星式。
  
  通常都是在陆上地震仪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特殊元件改制而成。与陆上地震仪相比,脉动的增强和衰减都比较快,其振幅比约有20倍以上的差距。脉动的来源为海洋,并和风、波浪成正比。这种地震仪结构复杂,体积大,造价高,布设和回收都比较麻烦。通过架设海底地震仪可观测到陆上不易观测到的前震和微震活动,便于弄清地球构造的区域性差异,是测定海沟、洋中脊附近地震动态和特征的最有力手段。
  
  新闻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