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资料及讲义
益生菌到底有无功效?
时间:2019-05-07 11:21  浏览:198
    1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协办的2018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2018年,“益生菌无益论”出现在媒体报道当中。对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教育部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厉曙光表示,益生菌的功能及安全性得到了科研成果证实及权威机构认可,其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益生菌无益论”的出现源于一项“研究结果”,它不能等同于“科学结论”,过度解读研究结果既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2018年9月起,有两个顶级期刊刊发有关益生菌与健康的相关文章,一些媒体在援引这两篇研究文章时指出:“益生菌不仅无益,还有害健康”,报道一出,满屏的“益生菌无益论”轮番上演,一时间,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中国经济网舆情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监测到相关纸媒报道39条,新闻网站文章1071篇,移动端文章数405篇,微信公众号文章5674篇,微博原发、转发1700条,论坛发帖112条。

  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2018年9月世界著名科学技术新闻杂志《NewScientist》曝出新闻“益生菌大多无用,实际上可能会伤害你”,引起舆论的热烈反响。

  从事件地域声量排行图可以看出,北京、广东、山西、浙江、上海等地区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专家解读:要认清“研究结果”不等于“科学结论”

  厉曙光表示,益生菌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人类的饮食,长期的食用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其安全性。科技界也正在通过大量科学严谨的研究,逐步发掘益生菌的有益作用。2017年WGO基于大量医学证据,再次指出益生菌可以有效防治消化道疾病。此外,一些顶尖的期刊也报道了益生菌的其它健康功效。

  目前研究表明,不同种属的菌株,其生理、代谢存在一定差异,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益生菌的基因组差别较大,即便是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之间也存在差异性。同种益生菌的不同菌株含有或表达不同的功能基因,可发挥不同的益生功效。因此,益生菌需要在菌株的水平上进行益生功能的验证,明确菌株的功效,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个性化食用,一种益生菌制剂对肠道无益不等于所有益生菌制剂均对肠道无益。

  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称作“研究结果”。但是“研究结果”不能等同于“科学结论”。研究结果往往是在“特定人群中”、“特定实验条件下”、采用“特定实验材料”等所发现的。引起本次争议的就是一项“研究结果”,任何科研的实验设计与方法都不是绝对完美的,研究者应在其特定条件下解释研究结果,过度解读研究结果既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厉曙光建议,科技界与产业界应关注益生菌的个体差异性研究,分析不同消费者肠道微生态的个体化差异特点,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益生菌干预方案和建议。

  对于每天产生的“海量”的生命科学学科的科研结果,应该冷静、客观地对待和处理。媒体报道应该全文通读,全面解析,正确引导舆论,避免偏颇。在开展科普过程中,普及益生菌的生理功能、明确益生菌“量”的科学概念等,让消费者科学看待益生菌产品。

猜你喜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