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原本就骇人听闻的996疯狂加班现象,再度成为全社会舆论的热议话题。但源头并不是某些职场受害者的无奈吐槽,地点也不再是草根扎堆的社交网络。而是由于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职场潜规则,从而成功引起多位两会委员的共同关注。
虽然目前尚未有新的针对性法规条例出台,但这种近乎疯狂的无限制加班风潮也的确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毕竟,以目前的整体环境氛围而言,成功企业的员工都免不了进行必要加班。但过犹不及的程度失控,也折射出许多宏观层面的经济问题和发展鸿沟。
从两会议题看无限制加班的普遍性
在刚刚闭幕的2021年两会上,有关劳资矛盾与职工权益保护的议题并不在少数。但最为引人瞩目的内容,莫过于多地代表们对无限制加班现象的普遍关注。
首先是在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研究室主任吕国泉指出:加班现象在某些行业甚至普遍制度化和严重超时化,涉及人群广泛,对劳动者身心健康不利,应当引起足够关注。此外,超时加班与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不相符,也与国家提倡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也脱节。希望‘两高’像重视治理欠薪一样,重视解决超时加班问题。
此言一出,立即引来更多与会者的热烈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美华则指出:很多超时加班都是“隐形”的。比如,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有了工作微信群,很多人的上下班时间界限就模糊了,有的企业要求员工24小时在微信群里待命,漏接电话或不及时回复就算违规,甚至会遭到开除。必须遏制这一现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
无独有偶,来自香港的林淑仪委员也持类似观点。她同时指出加班需要明确时限,加班总时长不能超过一定时间,加班必须得到劳动者本人同意且给足加班费。她还语重心长的提到:8小时工作制来之不易。如今社会进步了,应该对劳动者施以更加人性化的关爱,但现在社会上对工作和休息时间没有合理分配的现象反而越来越多。
最后还有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表示:当前我国996问题处于企业失控、监管失序、工会失灵的状态。鲜少见到996企业得到处罚,劳动监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者维权困难。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在规章制度中规定,执行996、大小周工时,剥夺了员工的休息时间。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制度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并建议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
显然,能引起如此之多的与会者热议,可见以996制度为首的无限制加班现象,已经蔓延到何等普及的程度。况且在原有的法律框架中,就有针对此类现象的明确指导意见。早在1994年7月5日,当时的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不但将新工时制度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制度,同时强调两个“不超过”的工时制度。即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
996制度并不新鲜
既然早已被相关法律给明令禁止,无限制加班还能在今日成为普遍现象,足以说明其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何况有许多随处可查的记录现实,这种被许多人吐槽的996加班制度,也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反而是作为其对立面的8小时工作制,倒更像是某种发展过程中的突变产物。
这么说的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所谓的工作时常设置,本身就是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阶段后,才逐步孕育出来的发展附属品。在此之前,人们长期安逸于非常低效的农业生产模式,用于谋生糊口的时间比例也远高于后来。上至皇亲国戚、下到黎民百姓,都只能在固定节日中获得休息。哪怕在后来诞生现代劳动法的欧洲,也仅仅是出于宗教原因而保有礼拜专用的星期天习俗。
直到工业化的大规模机械生产出现,社会生产力终于在某个阶段出现饱和趋势。即便如此,早期流水线上的工人也往往需要上班超过10个小时,且只有在周日才能获得合法的休息时间。除去机器本身的维修保养需求,几乎就是当代996制度的直接雏形。与此同时,企业主为降低用工成本,也不惜大量使用童工或是只给妇女以半价工资,干出许多在今人看来都属伤天害理的合理性选择。即便早有人在1807就提倡“8小时劳动- 8小时休闲- 8个小时休息”的先进理念,也很难为同时代的奋斗者们所认同。
那么,被后人习以为常的8小时工作制,究竟是如何被确立的呢?这其中当然免不了劳工群体的不懈抗争,但真正起决定性的因素却是工业化生产模式的不断普及与技术进步。两种现象交相辉映,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让繁杂的劳动得以缩短时间。
于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的1877年,美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展开的全国性罢工。虽然迫使国会予以立法认可,却架不住资本家们的根本不予理睬。双方的不间断斗争也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并伴随有多次的剧情反转。等到汽车大王亨利-福特研发出更具革命意义的现代化流水线,工人群体才得以借助科技红利,饱尝到8小时工作制的甜美。然而,只要遭遇重大的社会性事件或生产力停滞,具体的工作时常依旧会根据现实情况做相应调整。
至于我国的8小时工作制确立,同样有着非常曲折的渐进式发展历程。在1956年颁布的《关于建筑业实行8小时,小礼拜工作制度的规定》就明确指出:由于目前建筑业工时制度混乱不统一,有8小时、8小时半、9小时的,甚至有10小时的。由于工时过长,影响着职工的身体健康以及文化、技术水平的学习提高。因而决定建筑业一律实行8小时小礼拜工作制度。
但在后来的特殊时代,生产力的提升迟缓让以上制度实际上很难得到真正推广。相反,由于百分百的国企性质,劳动者们几乎要一周7天都花在工作岗位上。到90年代才慢慢有了周日休息制。真正从立法层面予以彻底认可,也是1994-95年间才基本促成的事情。回看那一阶段的历史背景,正巧是改革开发推动的新一轮现代化流水线升级。可见技术性进步和生产力提升,才是保证8小时工作制与劳动者权益的真正基石!
与此同时,更多初涉下海的民营企业主们,却继续执行着自己的那套运营逻辑。无论是来自港台等地的外商,还是白手起家的本土先贤,无不在公司内部推行大同小异的加班文化。但也正是这批人的勤勉不懈,为全社会带来了更多整体财富。许多高新科技、管理技术和生产理念,都是由这批人完成引进、推广和普及。依靠这种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劳动者也会因高额的加班费而更加忘我劳动。以至于到今日,那些推广无限制加班的企业,还会以这个阶段的事情当合理性依据。
996的问题根源是什么?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能明白这个浅显而真实的道理:作为企业运营规则的一部分,加班是不可能被避免或杜绝的事情。倘若真的深陷一潭死水的恶劣环境下,只怕会有很多人要怀念曾经有班可加的“好日子”。
既然如此,那么时下人们对996和其他无限制加班的争议,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
答案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虽有加班之实,而无响应的增量回报。因为在许多行业内,已约定俗成了加班不给很多报酬的劣质文化。正因如此,付出更多劳动的加班汉们,才渐渐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与父辈们有许多既然不同的地方。
推而广之的来说,为特定情况、特定目标而发生的超时工作本无可厚非。但总有人会从中嗅到利润的气味,将此类模式实施了常态化处理。既要让自己的生产花费将至更低,又要员工自行承担更多的时间成本,并始终伴随着更为高昂的身体健康付出。事已至此,不让人说闲话是不可能的事情,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只是时间问题。
更为要紧的是,这轮无限制加班泛滥的狂潮背后,是社会整体效率下降的必然产物。正如历史上曾反复发生的那样,某种旧的产业、模式或生产关系走过壮年,就会在步入黄昏时显得垂垂老矣。于是,过多的竞争者为求生不能,势必在增加工作时长和减少用工开支方面下足功夫。直到更新的技术、供应链与配套体系初步建立,才能让事情朝着有利于基层劳动者的方向反转。否则,当某人因不满无限制加班而愤然远离996企业,他的位置就可能为其他人所无缝承接。在就业市场的价值也要随之下降,面临自己所不能承受的最终压力。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用更为开放的态度看待996现象。期待科技创新为所有人带来新一轮的庞大红利。同时也要铭记那些为人类争取权益的真正斗士,无论他是引领技术进步的时代精英,还是敢于为大伙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的芸芸众生。
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亦如岁月会带走所有,又能在稍后创造更多!